巢湖市槐林镇人大:创新思路构建小渔网发展大格局


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。槐林镇人大坚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,在依法履职中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,紧密围绕工作大局,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,提出四点建议,帮助渔网产业做大做强。

搭建个平台。以工业园为载体,逐步形成武山建成区、兆河启动区、平安核心区“三点线”的产业布局,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。完善路网、污水管网、气、电等配套功能。成立工业园党组织,下辖21个党支部,覆盖企业47家,从业人员1116人,正式党员102人,抓好党建引发展。

打造“两库”支撑。建立“人才资源库”,按照类型,归纳登记。其中,党政人才112名,服务乡村的专业技术人才527名,各类企业家153名,并梳理出渔网工人为主的实用人才若干。成立分片包村小组,开展摸排,登记网机2743台,拉丝122条线,定型等118台套,建立动态的渔网行业机械设备信息库,为谋划、规范渔网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决策依据。

完善“三网”发展。大力构建“互联、物流、金融”的产业生态链,发展电子商务,规范40多家网店的经营情况,引导建立统的互联网销售平台。进步完善物流网建设,引导企业选择正规的物流公司通过货运代理(委托)方式进海关出口贸易,保障货物按时到达。因地制宜推出“渔业贷”“渔跃贷”等产品,仅徽商银行家2018年全年贷款累计投放212笔,共计6464.4万元,其中,“渔业贷”放款4396万元,“鱼跃贷”放款661.6万元。与徽商银行等6家银行进行对接,为企业融资约1亿元,建立金融服务网,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

      发力多重模式。探索“渔网+扶贫”模式,开展“百企帮百村”精准帮扶行动,22家渔网企业结对帮扶16个村,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指导和技术支持。实施“渔网+技能”模式,开展渔网技能培训,让3万人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。其中美丽乡村大汪村人均纯收入达2.8万元,被誉为“槐林渔网第村”。推广“渔网+文旅”模式,先后在马尾河湿地、青龙嘴等地,共举办渔网文化节6届,以节会友,以渔网为媒,累计吸引游客2万人,对宣传推介中国渔网第镇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文章来源:本站   编辑:周颖
打印该页   关闭窗口   返回页面顶部